深圳晚報訊 據中廣網消息,博士,清華,頭頂這樣的光環,在職場上就一定搶手嗎?清華大學博士生陳達經歷7個月的奔波與等待,卻沒有拿到一個心儀單位的錄用通知。而且10次求職中的8次,他居然連第一道的“簡歷關”都過不了。原因很簡單,因為他的本科學歷并非985、211高校。
已經是清華的博士了,居然在求職時栽在了本科學歷上,這種“狠挖出身”的招聘要求,也被畢業生們無奈地稱作“學歷查三代”。
面對教育部的禁令,為什么用人單位還是要把985、211高校當做硬指標呢?2013年,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為699萬人,比去年增加19萬人。據2月初對近500家用人單位統計,這些單位2013年計劃招聘崗位數同比平均降幅約為15%。在這樣一升一降的大背景下,用人單位在就業市場刮起的“出身風”,可能就比較容易讓人理解了,因為這樣做成本最低。
北京某高校人事部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在今年3月該校組織的輔導員招聘中,僅僅10人的崗位需求卻收到了4000多份簡歷,招聘自然要優中選優,第一學歷有沒有當過學生干部都是參考標準。該名工作人員表示,板子也不能簡單地打在用人單位身上,因為用人單位確實沒時間論證一個非985畢業的學生就比985畢業的學生優秀,成本太大。 |